博鱼综合体育青海日报数字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二次会议审查,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要求,认真执行省十四届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全省经济稳中有进、全面回升、量质齐升,呈现前高、中扬、后稳态势,完成全省生产总值3799.1亿元、增长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87元、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08元、15614元,分别增长4.3%、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1.3亿元、增长15.9%,城镇调查失业率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主要目标任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稳固坚实。自觉扛起保护“中华水塔”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大力建设美丽青海,在重点工作突破中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国家公园群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在即,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加快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西宁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和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生态文明高地总体规划出台、制度创新实施方案发布、条例起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美丽青海建设实施意见,出台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全省2020—2022年度生态产品价值试算完成,8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稳步推进,果洛州、乌兰县、城西区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玉树市、同德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下达资金243.7亿元,系统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六期、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完成国土绿化455万亩、防沙治沙146万亩、退化草地改良526万亩博鱼综合体育,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下降”,玉树隆宝滩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青海湖裸鲤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两年考核结果获党中央国务院优秀通报。开展湟水河水质攻坚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6%,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地表水3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土壤环境清洁稳定。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收官,黄河流域警示片2021年问题整改全部完成、2022年问题整改完成率94%。强力推进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典型案例整改方案,群众反映问题加快办理。“双碳”工作稳步实施。发布工业、能源、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碳达峰方案及科技、财政保障政策,碳达峰十大行动全面展开,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过半,零碳产业园有序建设,果洛州草原碳汇全国试点稳步实施。碳减排领域278亿元,430余家企业建立碳账户,绿色信贷覆盖率全国领先、规模突破2000亿元。召开全省节能工作会议,出台加强能耗双控工作行动方案,建立工业领域投资项目节能联合审查机制,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联合督查,调整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全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实现年度能耗强度下降目标。
(二)开拓创新建设产业“四地”,绿色发展新动能更加充沛。强化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加大专题调度,推进省部共建,高原资源能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盐湖产业提质增效。出台促进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锂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规划,举办世界钾盐钾肥大会。中信昆仑锂业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盐湖镁业10万吨金属镁一体化电解槽技改等项目加快建设,钾肥产量706万吨、占全国产量77%,碳酸锂11万吨、增长49.4%,锂电池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清洁能源量质齐升。研究部署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成果丰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并网800万千瓦,第二、三批陆续开工建设,海南戈壁和柴达木沙漠基地9250万千瓦新能源纳入国家规划。李家峡水电站扩机工程投运,玛尔挡水电站下闸蓄水,羊曲水电站完成大坝填筑。哇让、同德、南山口抽蓄电站有序实施,大通桥头、格尔木火电项目加快建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红旗、丁字口750千伏输变电、玉树果洛联网第二回330千伏线路建设提速,形成东部“日”字型、西部“8”字型电网骨干网架。华电德令哈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开工。新增清洁能源装机980万千瓦、总装机达5107.9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旅游热度攀升。构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芯一环多带”政策体系,发布4项行业标准,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成效初显、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大关,新增38家A级景区。抢抓疫后恢复黄金期,对接知名媒体平台高频开展宣介活动,实施“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行动,旅游总人数4476.4万人次、总收入430.6亿元,增长107.4%、196.3%。圣源地毯获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柴旦星空、祁连天境圣湖营地入选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1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拉脊山日出云海等一批网红景点火爆出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扩面提标。培育千头牦牛万只藏羊养殖基地、生态牧场100个,创建互助杂交春油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青稞产业纳入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2%,青薯9号推广面积全国第一,杂交油菜良种推广占北方春油菜主产区的85%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比达三分之一,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4900万亩、总面积突破1.5亿亩。举办全国虫草大会,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累计达1115个,“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备受市场青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销价值168.2亿元。
(三)多措并举强化产业协同拉动,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把促进产业恢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强化科技引领和数智赋能,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供给体系质量稳步提升。科技数字赋能增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稳步建设,“墨子”开启巡天观测,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攻克新型熔盐储热应用技术难题,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镁基土壤修复材料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认定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发布全国首个绿色算力地方标准,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昆仑智能算力中心、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投运,京东青海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认定3家绿色数据中心,全省数据中心机架4.2万架、增长2.2倍,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110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农牧业丰产丰收。一产增长4.7%,粮食总产量116.2万吨、增长8.4%,粮食综合单产增速全国第一,连续16年保持百万吨以上。整治耕地“非粮化”19.6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建立百千万亩示范田628个。高原冷凉蔬菜基地超40万亩,建成19家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牛羊出栏90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7万头。肉产量41.3万吨、增长1.1%,鲑鳟鱼产量占全国近四成。工业保持稳步增长。开展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新增规上企业47户,规上工业增长5.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2.2%,装备制造业增长45.3%。千亿级光伏、锂电产业集群建设提速,构建起光伏全产业链条,计算机通信业增长88.9%,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8倍、1.3倍、37.6%。碳纤维产量增长1.2倍,中复神鹰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生产基地。服务业加快恢复。新入库限上服务业企业161家,三产增长6.5%。金融机构存余额增长3.6%、7.2%,制造业、小型企业、涉农增长6.6%、7.9%、12.1%,直接融资270.2亿元、增长1.86倍。健全县乡村物流体系,在41个县设立统仓共配中心,快递进村覆盖率85%,货运、客运量增长16.7%、1.4倍。开展重点城市房地产促销,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增长15.4%、14.9%。电信业务量增长20.4%。规上租赁商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文体娱乐营业收入增长15.2%、30%、51.9%、84%。
(四)攻坚克难加强需求侧管理,消费恢复增长态势强劲。紧抓需求恢复关键期,采取针对性举措稳投资、扩消费、提外贸,内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在攻坚克难中波动前行。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实施“1+1+11”项目全过程管理,迎难而上扩大有效投资。工业投资增长1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6.4%,电力投资增长7.4%,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增长18.5%。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32.3亿元、增长12.7%,落实省级预算内资金26.3亿元,发行专项债47亿元。发行首单类REITs项目69.6亿元,“专列+直通车+集中签约”发放120.5亿元。重大项目带动突出。省级领导下沉一线督导包联项目建设,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51.7%。西成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兰新客专恢复达速运行,“复兴号”动车组驶上青藏铁路,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同仁至赛尔龙、扁都口至门源、大河家至清水等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扁门高速峨堡至盘坡段、西察高速甘子河至天峻段建成通车,祁连、天峻、刚察、茫崖4个县城通高速,全省高速和一级公路突破5000公里。西宁机场三期航站楼主体完工,共和机场开工。引大济湟工程全线通水,蓄集峡、西纳川等一批水库建成蓄水。消费加速回暖。出台内贸“1+6”支持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省州县联动举办促消费活动百余场次,投入促消费资金1亿元,拉动市场消费30亿元。举办“市州农特产品超市首秀”“青字号”产品走出去等活动,大宗消费、餐饮消费、夜间消费快速复苏,限上批零住餐零售额增长21.8%、28%、31.3%、42.4%,汽车、石油零售额增长39.3%、25.6%。数字商务活力释放,网络购物交易额532.2亿元、增长11.8%。外贸快速增长。出台外经贸“1+7”支持政策,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6个,首个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54列。进出口总值增长20.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9.7%,“新两样”出口增长2倍、3.6倍,纯碱、磷酸铁锂、铝材出口增长42.5%、37.5%、47.5%。
(五)统筹联动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城乡发展平衡性协同性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区域协同共进和城乡融合发展,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加快形成。发展空间加快优化。我省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召开青甘两省深化合作座谈会,签订“1+1+3+10”合作协议,印发兰西城市群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编制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东部地区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出台支持海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链加速构建。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泛共和盆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出台“飞地经济”发展、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政策。深入实施青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下达99.7亿元支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城乡社区等建设。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西宁中心城市加快扩容提质,海东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增强,西宁纳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范围,格尔木入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高原美丽城镇“5+1”试点全面完成,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10个美丽城镇。实施3.41万户城镇老旧小区、2134套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5%。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下达衔接资金67.5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产业就业帮扶。加快20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新改建普通省道及农村公路3600公里、农牧区供水保障工程495处,实施7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5.1%,建设300个高原美丽乡村。落实“一书一单一承诺”要求,动真碰硬抓实抓细国家考评反馈问题整改。开展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务工23.9万人、超国家下达目标6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实现“两个高于”目标。
(六)聚焦关键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的办法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取得了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开局,37名省领导联点领衔、1300多家机关单位广泛参与、助企联络员“一对一”帮扶1.3万家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反馈问题超5000个。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3.6亿元,减轻企业缴费负担19.6亿元,金融机构减费让利1.47亿元,帮扶企业融资355.3亿元,发放续贷资金7.4亿元,保障用工1.46万人。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措施,深推“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全省经营主体达57.1万户、增长3.9%。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聚焦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专题研究推进大数据产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重大改革事项。出台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工作方案。“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3%以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筹整合省级专项资金,运营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加大中央补助争取力度,全年总财力2743.3亿元、增长8.4%。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实施,交控集团整合重组路桥公司,西钢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完成湟源县、祁连县宅基地改革试点。对外开放步伐更加坚实。出台“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效运行西宁综保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西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承办“中国党的故事”青海专题宣介会,成功举办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国资央企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知名跨国企业青海行等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家、对外投资企业4家。举办环湖赛、黄河抢渡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奥运金牌实现零突破。支援帮扶合作提速增效。与京、津、沪、苏、浙、藏、甘、新、川9省市区及中石油、中国移动、大唐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成立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落实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资金30亿元,实施各类项目近900个。
(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就业收入稳中有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开展春暖农民工、青年就业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活动,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90%。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9万人次。为2.8万名农民工追发工资3.3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财政用于城乡社区、教育、卫生健康、公共安全、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8.5%、5.9%、11.4%、8.1%、28.6%。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387所、幼儿园425所、普通高中4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青海理工大学校园全面建成,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加快组建,3所高职院校改迁建稳步实施。“双减”成效持续巩固,高考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开工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正式组建,省藏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妇幼保健院、省第四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投运,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措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有力有效。格萨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河湟、热贡文化产业园入选文旅部携行计划,开展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演出3016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失业、工伤保险待遇,发放社保待遇357.2亿元。推进职工医保省级统筹,集中采购药品耗材平均降幅50%,率先出台藏蒙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投运5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31个农村互助养老站点,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增长3.3倍、2.7倍。建设城镇保障性租赁住房2917套,发放租赁补贴1880.4万元,改善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30亿元。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投放政府储备冻猪肉509.4吨、牛羊肉1354.4吨、蔬菜5000吨,重要民生商品货足价稳。完成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核定。调整高校、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收费标准,下调355个挂网药品价格,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
(八)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风险,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全面落实平安青海“十个一”工作要求,聚力打好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主动仗,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见到新实效。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出台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成立省粮食集团和省储备粮管理公司,地方政府储备粮规模稳中有增。统筹煤电油气运联保联供,疆煤入青量增长72%,督促落实中长期合同气量,组织做好跨省购电交易,有力保障了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财政金融风险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化解总体工作方案一次性通过国务院审核,年度化债任务完成,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88.7亿元、增长10.8%,下达省对下转移支付1246.1亿元、增长9.9%,基层“三保”持续兜牢。建立过紧日子负面清单,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较上年只减不增。金融机构不良率低于监管红线。积极处置受困房企风险,保交楼力度加大。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深化拓展“两单四表”模式,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下降3.1%,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排查整治城乡自建房隐患、城镇燃气安全。开展食品质量、药品安全整治提升行动,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95.6%。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叫醒”“叫应”机制,汛期提前转移涉险群众7.89万人。实现重特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零发生”。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统筹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强化治安综合防控,重拳打击电信网络。加快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十项行动”,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1亿元,支持265个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打造388个“石榴籽家园”社区,新增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所有市州和42个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功举办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和门源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九)迅速高效开展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震区抗震救灾,尽最大努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习总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张国清副总理深入震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一线指挥调度,各部门和地区协同发力,社会各界同心同向,取得抗震救灾阶段性成果。争分夺秒抢救安置群众。震后10分钟专业救援队伍赶往灾区,1小时开展地毯式排查搜救,196名受伤群众连夜得到及时转运救治。6天内受灾群众转移到安置点,通过板房、帐篷、彩钢板房集中安置受灾群众9803户、45218人,集中安置点实现水电、采暖、公厕、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党群工作站、医疗服务“六有”。加强伤员救治和卫生服务,累计诊疗巡诊1.1万人次、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3.3万人次。及时处置寨子山裂缝,组织197户658名群众紧急转移避险。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第一时间对地震造成的水、电、路、气、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抢建抢修,震后9小时通信基站和光缆全部抢通,1天内供电线天内受损道路全部实现正常通行,及时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全力做好复学复课复工复产,震区所有中小学校全面实现线下教育教学,九成以上受灾经营户恢复正常营业。全力加强物资调运,灾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积极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保险理赔和金融服务工作。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成立工作专班,开展重大政策预研储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及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草滩村金田村整村搬迁等9个专项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措施,18个教育、卫生领域项目先期开工。全力配合国家部委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科学依法高效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实干为要的结果,是省和省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锐意进取、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省处在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具备良好支撑基础和发展条件。一是有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科学研判,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习总对青海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重大要求,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了发展定位和方向。二是有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宏观环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丰富的人力资源、海量的数据应用场景,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大,国家重大战略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吉乌铁路等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青海的战略腹地功能。三是有高原资源能源优势彰显的时代机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得天独厚,高原资源能源潜力正在加快释放,盐湖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牧、数字经济等发展势头强劲。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新机遇,“双碳”行动进一步提速,对我省巩固扩大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注入了新动力,在抢占全国绿色发展制高点上具有率先起跑的资源基础、区位条件和通道优势。四是有全面从严治党治吏激发的新活力。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主题教育凝心铸魂,把全面从严治党治吏的成效拓展延伸到加强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持续整治作风突出问题,“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氛围日渐浓厚,全省上下承担高水平保护的责任更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更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提升。
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我省处在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比较优势的加快转换期、市场信心的持续提振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负重前行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稳定投资增长压力不减,大宗产品价格低位波动,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消费恢复仍在爬坡,部分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加力,部分领域风险犹存,统筹能力水平亟待提升。总的来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担当实干,就一定能在加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按照省委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习总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历次全会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上述目标兼顾当前与长远、统筹需要与可能,注重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既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度要求,也充分考虑经济恢复的实际情况,需要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跳起摸高才能实现。
实现上述目标,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统筹施策,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稳中求进,就是要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充分发挥有效需求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中的关键作用,迎难而上稳投资,顺势而为扩消费,持续用力促外贸,在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不断巩固扩大回升向好良好态势。以进促稳,就是要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速构建以产业“四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农牧业扩量提质、工业优化升级、建筑业扩规上限、服务业优质高效,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在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上积极作为。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辩证对待稳和进,深刻把握省情特点、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急于求成、不脱离实际,有序优化能源、产业、需求、城乡和区域结构,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安排,深化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三个统筹”,坚决做到“四个抓落实”,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制约和主要矛盾,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完成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震区灾后恢复重建。坚持科学重建、增强韧性,把握好进度与质量、投入与节约、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建成幸福美好和谐新家园。
建立规划政策保障体系。构建“1+9+N”工作体系,尽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及住房、公共服务、交通等9个专项方案,加快出台财税、金融、产业扶持、用地等配套措施。开通灾后恢复重建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制定实施建材、运输、施工保障方案,合理有效保障资金需求,提前储备建材。全面落实“六有”“六到位”要求,加大物资调运供应,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好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高质高效加快恢复重建。坚持能快则快,加快先期开工项目建设,其他项目3月全面开工,7月底前完成住房加固修缮,12月底前完成重建搬迁,力争用1年时间基本恢复到灾前生产生活水平。坚持提前行动,变冬闲为冬忙,加快项目选址、可研、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完成用地、环评、抗震设防等要件审批,视气候条件科学做好拆危清墟、教育卫生设施维修加固、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坚持有序推进,细化建设任务,梳理项目清单,厘清轻重缓急,推进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全面恢复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
统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玛多、门源地震和大通山洪、互助山体滑坡灾害灾后重建全面收官,做好后续工作,力争项目尽早投用发挥效益。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强化防灾减灾领域项目储备,推进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谋划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强应急指挥、物资保障、抢险救援体系,优化“叫醒”“叫应”机制,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
(二)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深入落实全面推进美丽青海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实践难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编制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青海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建设规划。抓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编制实施青海湖国家公园“1+10”规划,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和西宁国家植物园前期工作,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做好年度省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上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抓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拓宽生态碳汇价值转化路径。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抓好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五年行动,退化草地改良25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1000万亩。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推广“草光互补”、光伏治沙。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国土绿化及生态修复治理550万亩以上,其中防沙治沙130万亩以上。新申报5处国家重要湿地。严格“一江一河一湖”禁渔管理。健全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等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加强外来物种监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彻底整治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小水电开发、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污水收集处理、矿山开采治理修复等方面突出问题,建立严格管用的制度机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2022年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开展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加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期管护。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强化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和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快重点区域燃煤设施淘汰和清洁化改造。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强化黄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河湖“清四乱”整治全覆盖。巩固湟水河水质攻坚战成果,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能力,有序改造雨污管网。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扩面提质“无废城市”,建设“洁净青海”。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措施,深入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落实好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各项政策,开展用能预算管理,推动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纯碱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行新建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鼓励工业企业延长产业链。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水平,推进零碳产业园建设,支持需求端建设储能电站,鼓励企业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先试,深化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和示范县建设。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在绿色、规模、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巩固提升行动,实施高原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工程,建设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构建盐湖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建设镁基功能材料、锂电池材料、轻金属合金、锂资源高效利用等中试基地。促进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深入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机制,培育壮大科研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意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链一策”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颁布促进盐湖产业发展条例,制定实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推动盐湖资源有序开发绿色发展方案,加快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汇信2万吨碳酸锂等项目建设,统筹做好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障。加快天合光能全产业链、生龙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赣锋锂业、南玻日升等企业入规。构建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体系。积极谋划未来产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绿色算力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亿众“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雨色大数据灾备中心等建设,推动“数据援青”项目落地,组建绿色算力研究中心,打造“绿色算力”青海品牌。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推动5G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适度布局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0%以上。
(四)聚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加速恢复和稳定增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西成铁路、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推进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及外部配套电源前期。加快同仁至赛尔龙、扁都口至门源、湟源至西海、沙木多黄河大桥至久治、大河家至清水等高等级公路建设,推进6个省际公路对外通道建设,建成瞿昙至化隆公路、热水至马匹寺公路等项目,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万公里,推进青藏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升级改造前期。建成西宁机场三期,加快共和机场建设。实施高原水网工程,加快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建设,开工建设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做实做细引黄济宁、引通济柴、南水北调西线上线工程等前期。密切跟进国家投向,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重点领域补短板等加大项目谋划攻坚,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加大1万亿国债争取力度,支持骨干防理、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等项目建设。
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抢抓清洁能源发展黄金窗口期,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统筹解决“五个错配”问题,加快构建“五位一体”推进格局。实现第一批大基地全部并网,加快第二、三批大基地建设并网进度,推动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冷湖夜间风电项目建设,建成投运玛尔挡、羊曲水电站,新增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加快哇让、同德、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和桥头、格尔木火电项目建设,力争核准开工玛沁抽蓄、龙羊峡储能一期,推进尔多、宁木特、茨哈峡水电站和鱼卡火电项目前期。建成红旗、丁字口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香加主变扩建、玉果二回线等电网建设。实施青豫直流满送三年行动,推动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早日开工,启动第三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推进绿氢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开辟氢能应用场景。
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搭建民间投资“三清单一平台一库一机制”,推动民间投资项目滚动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深挖一般性工业、新能源等领域投资潜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在生态环保、园区、交通等领域进行REITs试点,推出EOD省级试点项目。建立民间投资问题解决闭环机制。推动建筑业筑底回升,支持省内建筑企业开拓省外市场,鼓励省内外企业组建联合体承接大型项目,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开展智能建造试点。
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实施消费促进年行动,举办国货“潮品”、新春消费季、家电家居消费节、“数商兴农”等活动,加大家装家居家电、绿色建材、电子产品等促销力度。落实国家打造消费新场景及促进绿色、智能消费等政策。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质增效。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消费集聚区和县域商业体系,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博鱼综合体育、外摆经济、小店经济、路衍经济。推动生活服务业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托育服务、健康服务、适老服务,发展银发经济,建设高原康养基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出产业园区租购并举的房地产支持政策,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支持西宁、格尔木建设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优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农村寄递“一村一站”工程,建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设置率50%以上。
提档升级生态旅游。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发展格局。制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意见,筹办首届生态旅游发展大会。加快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出台总体规划、5个专项规划和联农带农、特许经营等保障政策,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条件。实施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工程,推进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5A级景区创建。共建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做优青甘大环线,做实青藏、青川、青新大环线,高水平策划旅游热点活动,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加大“引客入青”力度。深化“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景区生态容量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治理水平。加大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招引,开发更多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旅游产品,拉长吃住行游购娱医产业链,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效能。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领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协同联动,构建“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和“一群两区多点”城镇化发展格局。
提升城镇化水平。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将城镇常住人口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住房2.75万套,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燃气管道、供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等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县城补短强弱行动,更好满足农牧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建立转移人口跨市州流动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发挥西宁、海东、海西支撑全省发展关键作用。出台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三个一批”一体化项目清单,支持西宁扩容提质,增强海东主城区综合承载功能,打造河湟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协同联动发展。推进兰州—西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优化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路网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推动高铁公交化运营。落实支持海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强化格尔木全省副中心城市功能,规划建设盐湖绿色产业园,深化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生态旅游、生态农牧、清洁能源、大数据等发展动能。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鼓励青南地区在高水平保护基础上壮大绿色产业。
强化省际合作交流。全面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部署,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与相关省区市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在共抓大保护、共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深化交流交往活动,推动合作框架协议事项落地,统筹推进产业援青、教育援青、医疗援青、智力援青。优化整合办好展会论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
(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聚焦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加大资源投入,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落实“一书一单一承诺”要求,扎实推进农牧民增收促进行动、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办好乡村帮扶车间,成立乡镇村社劳务公司,培优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拓展实施以工代赈,逐步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提升消费帮扶产品品质、性价比和可持续性,扩大采购帮销规模。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推进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防止“大棚房”问题反弹,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665万亩以上。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扩规提质。打造互助、共和、平安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农作物良种制繁基地30万亩以上。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推动肉牛、肉羊适度规模经营,抓好肉牛养殖小规模整村推进试点。稳定生猪生产供应。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建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壮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优做精冬虫夏草、黄菇、蕨麻、中藏药材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展直播电商助农行动,推进智慧农业试点。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新业态,打造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制定建设高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案,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建设300个高原和美乡村。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推进农牧区供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水库配套工程建设,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农牧区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玉树州9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的电网延伸和微电网供电工程,年内实现天峻县苏里乡电网延伸覆盖。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4000公里,新增16个乡镇通及以上公路、15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实施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清查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开展村庄清洁和美化绿化行动,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20%以上,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户用卫生厕所,健全村庄保洁制度。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问题综合治理,创建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
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施“四区”建设三年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双减”300万亩,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000万亩以上,新建一批牦牛藏羊规模养殖场和生产基地。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支持湟中区创建国家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强冷水鱼产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规模,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0个。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拓宽“名特优新”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影响力。
(七)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落实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大重点改革攻坚。落实国家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整治不当干预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深化公共资源平台整合共享意见,推动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编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应用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资金支持向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关键领域倾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高效运行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实施零基预算管理三年行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企业上市挂牌“高原红”行动。深化省农信联社、村镇银行改革。深化园区改革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小田并大田”试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金融、就业、产业、科技、环保、投资、区域等政策衔接,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经济宣传和引导。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国企围绕产业“四地”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省属监管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100%以上。加快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全面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政策和我省33条具体措施,健全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常态化开展助企暖企,深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强化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意见,开展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
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稳步构建南下、西出开放大通道,巩固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打造格尔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丝路南道”贸易大通道前期。常态化开行中亚、东南亚方向国际货运班列。提升西宁综保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举办“青字号”走出去行动,深挖“新两样”产品出口潜力,扩大中间品贸易规模,支持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光伏锂电等领域企业集群出海,新培育2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开展“投资中国”青海行动,拓宽吸引外资渠道。
(八)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好十大类44项民生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共享发展新成效。
全力抓好就业增收。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打造青海就业特色品牌。实施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组织专场招聘、校园招聘、政策性岗位招录和基层就业项目,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和灵活就业,开展农民工“点对点”输转活动,在城镇建设更多零工之家、驿站。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技能培训精准性,补贴性技能培训9万人次。开展欠薪专项整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增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200所以上,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加快3所高职院校改迁建,力争青海理工大学、青海职业技术大学获批招生,开展博士、硕士学位点申报攻坚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成运行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提升紧密型医共体质量,建设中藏医优势专科和专科联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持续推进青南、环湖支医,强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长城、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昆仑国家文化公园设立,办好文艺进乡村活动。创建全国民族体育示范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国球进公园进社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职工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加强困难群体兜底保障,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权益。开展“一老一小”关爱工程,建设100个具备助餐和日间照料功能的村级互助养老站,开展15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扩大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强退役军人优抚,做好残疾人福利保障、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持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九)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深入落实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任务,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出台地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办法,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立法,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市县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加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确保地方储备粮规模稳定。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稳定疆煤入青渠道,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增强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签订政府间电力合作协议,科学有序组织跨省送受电交易,优先购进清洁电力,保障电量供需平衡。落实与中石油能源战略合作事项,实施涩北气田稳产示范等项目,推动政府储气设施建成运营。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严格落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方案。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压减10%以上。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债务和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指导受困房企处置风险博鱼综合体育,扎实做好保交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深化城市民族工作,打造一批社区“石榴籽家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八大行动,强化交通、危化、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深化食品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全力维护好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省的监督,认真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
1398888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