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博鱼综合体育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官网!
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BOYU SPORTS

联系我们

邮箱:youweb@hnsyhkj.com
电话:0898-6666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精选(九篇)

发布日期:2024-02-14浏览次数:

  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精选(九篇)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北川河西岸和湟中县湟水南北岸,项目区涉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两县,面积2885km2,占湟水流域面积的17.9%。据2010年各县统计年鉴资料,项目区内总人口为49.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0万人,城镇人口7.06万人。耕地总面积91.1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8.46万亩。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工业企业位于甘河工业园区,沟道无工业)。牲畜总头数63.6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4.50万头、羊32.48万只、猪16.69万头。该工程解决项目区饮用水困难问题,可将西干渠灌区现状旱地改为水浇地,提高人均收入,对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具有战线长,施工点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在施工期间做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干渠工程建设实施不但可以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增加荒坡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地方无污染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因此,在开工建设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针对于项目区的环境保护做出来详细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4在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环境不致造成严重破坏,将整个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明渠段防治区、隧洞进出口防治区、土石料场防治区(砼骨料场、块石料场)、弃土、弃碴场防治区、生产生活管理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灌区配套工程防治区七个防治区。明确责任和防治范围,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个防治区对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生态保护不力单位的处罚力度,并在年终进行奖罚,使得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5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使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研究黑泉水库坝址以下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制定水库运行期生态环境用水和下泄调度方案,确保宝库河和北川河生态及环境用水;应对渠首区、渠系及其建筑物区、弃渣区、施工道路区、土石料场区、临时工程区等采取工程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要求;完善局部排水不畅地区排水系统,加强经常性水盐管理,落实地下水和土壤检测,防止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经常性检测黑泉水库下游宝库河一、二、三水电级站尾水水质水量,并安装油水分离器,以免水质不达标造成水环境污染,保护下游生态基流。

  (2)加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和节水措施。建立灌区和城镇供水节水机制,落实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与管理措施,严格用水指标。

  (5)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一直以来,公路环境污染是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大兴土木,而环境保护意识上的欠缺造成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于公路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通常来说,公路建设项目分为建设前期、建设期和运营期,每个阶段的环境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因为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取弃土场的位置和数量不合适;施工机械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施工管理不严等因素造成环境污染,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惩罚着人类。分析公路施工过程中污染源,并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已经是迫在眉睫。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环境污染和社会环境影响。下文中,笔者就这几点进行详细分析。

  生态破坏方面,主要包括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或者原有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

  对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公路工程施工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拆迁过程中,原有居民很多背井离乡,迁往别处,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产权调换补偿安置和货币补偿,但是对于他们心里上的影响却是极其深的。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技术、经济、合理和措施多样的综合整治。在宏观上,应根据建设前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如在建设前期的招标阶段,需在招标文件、工程合同及监理合同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在设计阶段,需注重人性化、环保设计,并及时提交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建设施工期,需妥善安排拆迁户,竣工时,进行环保设施验收;在运营期,要进行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并处理好环保投诉。在微观上,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污染现象,笔者有如下保护措施:

  主要采取利用水利建设和城市景观水域建设的土方为公路路基填筑,以减少从农田取土。工程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尽力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碾压。取土时,以分层进行,开挖前先剥离表土,集中堆放,以回用于覆土复耕。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采取环保措施,尽量控制,缩小影响范围。

  第一,要加强人为噪声的控制,杜绝人为的敲打、大声喧哗;第二,施工中,可以安装降噪声安全围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噪音的大小;第三,必须与周围居民做好协调工作,通常施工时间控制在早上6点至晚上10点之间,尽量避免凌晨施工,一面打扰周边居民;第四,要加强施工现场噪声监测,当噪音分贝超过警戒线时,需立即停止施工。

  第一,在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污水严禁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和河流,需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第二,对各类车辆、设备使用的燃油、机油和油等应加强管理,不能随意丢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施工中,要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些水源可循环利用。

  第一,在大型车辆运输的线路上,要安排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洒水压尘;第二,在施工现场,要准备必要的布袋除尘器和喷淋除尘器等除尘设施。第三,建筑物的立面采用密目安全网,从而降低楼层内的风速,阻挡灰尘进入现场周围的环境。

  第一,施工单位必须规范运输,在运输途中不得随意洒落或是倾倒垃圾,建筑竣工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废弃垃圾,以恢复此地自然原貌。第二,对于建筑垃圾,如果可以再利用,不能随意浪费,如果不能使用了,需集中处理。

  (2)货币补偿: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人房屋的使用年限、建筑面积等因素,由有资质的房地产机构进行评估确定。

  3.3 对于公路沿线通信、水力、电力等设施;土地、矿产等资源产生的干扰,需通过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加强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生态的持续恶化,为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为后世的生存环境造福。

  [1] 甄瑞杰.浅谈公路环境保护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3).

  [2] 郑建峰.唐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分析及措施建议[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4).

  [3] 韩连福.对公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 张俊贵.公路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功能及环保措施[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Z1).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与欧洲隔海相望。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

  英国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hm2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45万,不到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但由于其生产率高,粮食自给率达到60%,每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约40t谷物、7t肉制品、30t牛奶和1t鸡蛋。

  如同其他发达国家,英国现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非一蹴而就,农业环境问题曾经十分突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恢复的需求,英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只有增加产量。期间,英国农民为了增产盲目地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据统计,农业造成了英格兰水体中1/4的磷、接近1/2的病原菌和3/4的沉积物污染,同时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也随着径流水进入水体,对河流湖泊造成了污染。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欧洲国家人口长时期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欧洲国家普遍出现农业生产过剩,增加的粮食供应不仅不能带来收益反而加重了资源环境的负担,随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配合欧盟新的共同农业政策,英国也开始调整农业政策,不再以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英国政府对农民除了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进行补助外,还通过财政拨款引导农民选择更加科学、环保的耕种模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以英国和德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倡导下,欧盟开始尝试彻底放弃与产量挂钩的补贴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政策。2000年,欧盟为了防治水污染颁布了水框架指令(WaterFrameworkDi-rective)。同年,英国政府开始按照水框架指令管理其农业发展控制面源污染,并于2003年将其作为强制性法令颁布,2012年还将投入1000万英镑用以控制面源污染以保护水质。

  英国在国内率先放弃了单纯与产量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采用环境补偿为基础的补贴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生态补偿开展,英国政府除了利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关资金外,还定向拨款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关注不同耕种方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保护的是土壤的质量和农产品安全,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提高,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项目。

  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简称农业部,Defra)通过单一支付计划向农场主支付来自欧盟的补贴,为此农业部每年将向约10万农场提供15亿英镑的补贴,这些补贴只需要农场满足2个条件,一是农场必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二是农场的生产过程必须满足欧盟交互标准(Cross-compliance)的环境保护、植物健康和动物福利的要求。由于条件一是绝大多数农场都可以满足的,因此条件二就成为了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单一支付补贴中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只能够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英国农业部制定了本国内执行的农业环境政策(Agri-environmentScheme)。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改善农田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公众的农业环保的认知。英国农业部委托自然英格兰(NatureEngland)、环境署(EnvironmentalAgency)按照农业环境政策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开展多项环保项目,包括:初级补贴项目(EntryLevelStewardship)、高级补贴项目(HighLevelStewardship)、针对有机农场开展的有机补贴项目(OrganicEntryLevelStewardship)和针对高原牧场的牧场补贴项目(UploadEntryLevelStewardship)等。这些项目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项目的实施主要适宜生态补偿,促使农民接受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管理模式和技术。

  英国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开展项目来进行的,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开展,促使农民选择最佳耕种模式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项目有各自的针对性,但每个项目获得生态补偿的条件都不是单一的,如初级补贴项目,其中包含上百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参加项目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这些措施,而每种措施都有预设的分数,当农民通过开展某种或某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达到其农场平均每公顷30分时,英国农业部将会与其签订协议并按照每年每公顷30英镑给予补贴。例如,在农田周边设立用以阻止面源污染的每100m缓冲带将会得到42分,而某农民拥有20hm2土地,他只需要在其土地周边按照初级补贴项目的标准建设1500m的缓冲带,即可获得足够的分数领取补贴,而不需要在其农田周围都建设缓冲带。各项目中补贴和每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数的标准来源都十分科学,数据来自于分布于英国本土百余处示范点,在各示范点采取各种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并与传统耕种模式进行比对,通过计算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环境效益及带来的减产,共同确认相关措施的补偿计分标准。初级补贴项目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只要农场主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基本上都会通过,目前超过60%的英国农场已经享受了该项目。而其他项目则不是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农场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因此往往是农场主先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初级补贴项目,自然英格兰会派专人对其进行审核并对农场主进行相应的培训,由其自行选择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考察其农场的特征,如果该农场有需要保护的特别之处,如农场位于重要的水源上游或者是候鸟迁徙的必要休息区域,自然英格兰的工作人员就会推荐其申请适合该农场的其他补贴项目,推动其签署更高级别的补贴协议,实施更好的环境保护措施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p#分页标题#e#

  针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控,英国农业部还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开展按照欧盟水框架计划以控制面源污染为目的的敏感流域耕作项目(CatchmentSensitiveFarming)。该项目首先使用环境署多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和建立的模型,筛选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的数以百计的流域,最终选择了最有代表性且最容易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60个流域开展项目,并分别在这些流域内设立了办公室并聘用了专职人员以开展工作。这些办公室将针对自己所在流域的农场开展工作,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一对一免费上门对农民进行耕种技术模式指导;在农村通过社区培训课宣传环保理念和方法;指导农民申请生态补偿资助等。项目工作人员和农民通过面对面交流、培训等方式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通过帮助农民申领生态补偿资助,专家获得了农民信任,为下一步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开展项目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的开展,农民获得了实质的经济利益,一方面由于按照工作人员科学的建立可以减少投入,另一方面与自然英格兰签订协议通过生态补偿资助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整个社会获得了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污染源的减少,使得水污染的风险大大降低,不仅保证水体质量,而且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美化了环境。

  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展中脚踏实地的落实工作相比,英国农业部对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方面也很有心得。如在敏感流域耕作项目中,除了自然英格兰组织负责具体工作外,环境署和各大高校的科学工作者负责对项目示范流域开展持续监测,将收集到的数据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这不仅可以为这些示范流域开展后续工作做准备,同时也为项目向英国全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农村支付署(RuralPaymentAgent)负责向参与项目的农民发放补贴,同时也负责对农民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而每年年末还会通过现场考核甚至雇佣独立评估人员暗中探访的方式对得到补贴的农民进行考核,如果发现农民没有按照相关协议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轻则要求其开展补救措施,严重的终止合同并向法院提讼要求农民退还补贴经费。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八连增”,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化肥、农药、农资的过量使用现象仍比较突出,由此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体富营养化、硝酸盐超标,农村生活环境恶劣,农民身体健康受威胁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制约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示范工作,但对于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滥用,增施有机肥,控制面源污染,选择环境友好型耕种模式、生产措施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英国采用的以试点示范为依据,模型分析为辅助,生态补偿为引导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相对于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措施具有明显的优势。英国政府采用的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吸收借鉴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成功之处,比如施肥总量控制、有机农业补偿等,而且根据本国实际制定出了一些独特的政策,如通过评分方式决定生态补偿,这一方法使得农民可以有很多选择,虽然每个农民可能选择不同,获得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但由于有多种选择使得农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参与生态补偿,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在实施生态补偿措施过程中,可以借鉴。

  模型的建立英国采用了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和模型预测技术,系统测算了实施生态补偿的经济成本,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生态补偿向农民提供补贴,以引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耕种管理模式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现在不少地区正在尝试出台地方性的生态补偿政策与方法,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长期的连续监测和合适的预测模型,因此导致政策制定者无法获得确切的经济指标,难以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使得生态补偿要么难以做到应补尽补,无法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么补贴过量,政府财政难以承担使得补贴项目不了了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建立长期连续的监测体系,尽可能地收集环境数据;其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示范点,开展示范研究,确定补偿措施及标准。

  英国实施的农业环境计划是一个一揽子的农业环境保护项目,其中不仅包括环境署和各大高校研究人员开展的长期监测与预测模型构建的科研部分,更包括由自然英格兰具体开展的实地政策示范指导工作,通过英国农业部的管理使二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实现了良性循环,科研人员通过监测和模型预测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依据,而政策制定与执行人通过执行政策将相关的反馈数据提供给科研人员用以完善模型使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不少项目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但这些项目往往是研究与示范相对独立的。而农民注重实效,脱离了科学研究的示范无法得到客观的数据,没有示范的科学研究往往成为了镜花水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需要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与政策示范有机结合的项目,以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公路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②噪音和震荡方面的影响;③对土地和地下的影响;④对河流以及地下水的影响;⑤对动植物及物种的影响;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影响;⑦对生态体系的影响;⑧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⑨交通事故的风险系数。因此,公路建设规划中要有环保方面的要求和考虑。

  山区公路建设资金非常有限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从观念上、技术上和建设规模上与规范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给公路建设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各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不利于公路长治久安;②不利于生态保护。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防护措施落后,造成公路路基水土流失。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土石方作业,破坏了原由的植被覆盖,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目前,防护措施多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拱形截水骨架等防护方式,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若设计时与现场地质情况不符,处理不当,势必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破坏。

  1.2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当,施工现场扬尘和运输遗撒。新改建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大量废渣堆放不当,造成边坡失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导致公路堵塞,影响交通行车安全。甚至导致河道、农田冲刷和淤积现象。同时由于沙石料、石灰、粉煤灰等长期堆放,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遗漏、抛洒,晴天随风飘,雨天随地表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城市、农村、土地、大气、水源受到污染。

  1.3 山区、丘陵的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的危险。公路施工作业面长,一条道路的修建往往涉及几十公里的生态环境,它甚至危及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4 施工机械噪声排放。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和沿途居民的正常作息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1.5 存在火灾、爆炸发生的危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对职工安全教育疏忽,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诸如电、气焊操作不规范,易燃化学原料随地丢弃,管理不严,极易引起火灾、爆炸发生,造成环境污染。

  2.1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控制、改进,达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气物产生,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收集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

  2.2 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或竣工后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应在工程设计和招标中给予考虑。诸如,在路线设计时要合理规划选线,使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和城镇;要充分避让沿线环境敏感区,如文物保护区、生态森林区等。同时,在招标文件中要对承包商履行环保措施提出严格要求。

  2.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质量等原因密切相连的。防止因施工使河流、农田等受到侵蚀和淤积,做好施工防水便道的修建,尽可能的多修涵洞、小桥,以满足洪水通过。在岩体松散或构造不稳定地段,严禁爆破施工,破坏边坡稳定,造成岩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在取土坑周围应建设排水应急系统,防止河道、农田污染淤积;完善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建设,防止地表水的冲刷及下渗,造成对植被生态的破坏。

  2.4 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躁声、水源、大气、土地污染和生态影响等,都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比如生态影响方面,可以考虑从设计减少占地、施工后占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又如水污染方面,跨越水域的桥梁施工要选择枯水期进行水下部分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淤泥、渣土不得抛入水体,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及生活垃圾严禁直接排入水体,水源周围500米内禁放沥青、油类、石灰、水泥等物料,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督等。

  2.5 勇于引进新技术,构建综合生物防护体系。综合生物防护是利用多种生物相互配置,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以期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的一种综合生物防护方法。具有改善山区公路目前的防护现状,发挥生物防护防噪音、防污染、保持水土、稳固路基、景观、保障行车安全等生态功能。

  2.6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诸如严格执行机械废气、油、噪音排放标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水污染物及固体废物排放规定;对由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法规、标准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源、野生动植物、生态及文物保护区等环境资源造成破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相应处罚,使其承当法律责任。

  2.7 积极作好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验收主要是调查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建设期间环境管理情况,检查对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效果及达标排放情况;目的为公路正式营运作好环境保护的准备。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目的是间接作用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并指导新项目建设。

  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建设资金等的限制,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公路建设、环境治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定的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抗旱类的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极小,不需要经常灌溉。而某些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是只要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

  (2)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1、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

  2、加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力度,加强了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2000年~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211立方米,降低34.6%。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动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2004年,开展了全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投入资金4.06亿元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治理面积27435公顷,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矿山治理项目资金7.53亿元。

  4、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工作,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为有效地控制土壤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多项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了“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必须使全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有计划地对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以环境和资源保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等为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和协高,建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同时,实行各级政府与其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土地和畜牧等有关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状,使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落到实处。由各级环保部门代表本级政府考核完成情况,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把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程序,实行对重大经济决策、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体现经济、环境效益。

  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行使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我区的环境立法,抓紧制定《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资源开发环境管理条例》,《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继续推进自治区“13211”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我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在短时间内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要根据区域产业特性,突出有机气体、煤尘、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治理,规范建筑施工,加大设施防护,减少对环境大气的污染。■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行业有关的环境污染所占比例为35%,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建筑行业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5000万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的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特点[2],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方法或技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资源节约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特别要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努力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建筑及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原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在优化原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项建设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因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准则中纳入环境和资源准则,使建筑产品成为一个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

  做好新建建筑周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对于保护好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调查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工序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环境因素列表,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坏、噪声等,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要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根据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施工控制设计[3],制定环境因素治理的规章、137137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文:袁维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及实施的责任人和实施细则,严格对实施环境管理方案的专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修正。

  施工中使用的资源应按照设计方案计划使用,超出设计的变更设计,需要增加使用的资源应申请批准。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相关法律。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标应限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使用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如使用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复合利用模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

  应严格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仅针对施工企业的员工,还包括施工协作方、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施工相关方。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还应当监控施工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源环境保障措施有效执行。实施资源和环境监测控制,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实施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技术管理系统,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加强对施工企业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建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转变自然资源是廉价、可以任意挥霍的观念。当施工地点在远离城镇时,社会监督更为薄弱,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企业员工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就更为重要。

  要求对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的有力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使建筑施工中环保工作规范有效。现在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可参照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环境管理体制,并且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统一起来。

  以区域为系统,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应用系统分析,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等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使用量和污染量为三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区域建设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目的和重点的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环境。

  在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可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资源环境因素统一到传统评价中,对建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做出综合评定。在建筑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根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在立项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和环境影响状况要进行严格评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废气、废水等排放必须有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在招标过程中,应明确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指出,明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预留专项费用,用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建筑单位研发环境保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资源,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环境大的旧材料。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给与相应企业予如税收、审批等政策优惠,促进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要时改变部分资源的价格,以调控建筑企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改善资源配置,为绿色建筑更快发展铺平道路。

  我国对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国家颁布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仅是对现有污染问题的有规定,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文不够明确,责任无明确界定,造成法律虚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使建筑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强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联合媒体、资源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环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并对监督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其次,要加大项目的后期审核控制。这种审核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审核,还应对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即绿色建筑思想,同时也为今后的立项、审核和评价积累数据和提供依据。

  绿色贸易措施(GTMs)是指为保护人类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采取的、客观上对国际贸易产生限制或障碍作用的各种政策措施。绿色贸易措施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贸易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现有的绿色贸易措施主要分为三类:WTO多边贸易体制下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国际多边环境协议下的贸易措施;与贸易有关的自愿性措施。当前,环境保护的浪潮日趋高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产品的环境取向越来越明显,这已成为国际市场变化的新特点。乌拉圭回合中对环境与贸易关系所作的粗略概括,为各国通过制定环境标准、绿色标志和国内法来设置贸易壁垒开辟了新“灰色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不断降低,多边贸易规则限制了政府任意增加关税和限制商品进口的能力,但是绿色贸易措施化身为新贸易保护的工具,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秘、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之一。国际绿色贸易措施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为:

  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绿色贸易措施保护之列,被保护的商品从农产品扩大到工业品、劳务部门和高科技领域。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绿色贸易措施对产品的影响分成四类:(1)无影响产品:WTO成员无一报告对该产品实施某项GTMs;(2)有影响产品:WTO成员中至少有一成员报告对该产品实施某项GTMs;(3)影响投入产品:该产品至少有25%的世界进口额受到相关GTMs的影响;(4)敏感产品:有25%或以上的成员报告对该产品实施GTMs。根据UNCTAD的有关资料显示,以世界进口额25%为衡量标准,有742个商品受到绿色贸易措施的“较大影响”, 3746个产品至少面临一个国家的GTMs影响,只有1171个产品未受任何绿色贸易措施影响。

  一个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措施,常常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仿效,最终诱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绿色壁垒。如2002年1月30日,欧盟理事会以我国浙江舟山地区出口的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通过《关于对产自中国的进口动物产品实行某些保护性措施的决议》,宣布全面禁止进口产自中国的供人或动物消费的动物源性产品。欧盟禁令后,瑞士、日本、韩国等都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这类产品检测,沙特阿拉伯则直接暂停了我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环境、国民健康,对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现实。欧盟的技术标准体系复杂而严密,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除遵守国际上有关的标准外,各国还有公共标准与私人部门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分配等生产供应链制定的具体要求,且不断修订标准,提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例如,欧盟对进口水产品的检查包括新鲜化学指标、自然毒素、寄生虫、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放射线项。欧盟规定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从初始阶段就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否则欧盟委员会有权取消其进口资格。

  近些年,借口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安全,过分细化评估产品所含成分几乎是各国抑制外部性输入,谋求本国企业发展的一致行动。如2003年2月13日,欧盟在《关于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中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市场不得销售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溴联苯、聚溴二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的电子电器设备。如2002年4月,日本公布对中国菠菜进口中,菜中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01mg/kg,这远远严于日本本国有机磷农药的留限量,还超出美国、欧盟及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如英国要求花生酱的黄曲霉素含量不超过百万分之十,美国等国规定陶瓷含铅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七,从而将不符合该含量要求的外国产品排除在外。因此,在一些国家,滥用绿色贸易措施,不合理地提高技术标准,绿色贸易措施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从绿色贸易措施的主要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战略目标、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以保护国内消费者和维护国内生态环境为理由,迎合了消费者对环境的要求,也顺应了当代绿色环保的潮流,成为各国取得环境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这些新的制度安排,包括各类技术规范、标准等措施,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被各别国家变相地用以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产品进入国内,提高进入门槛,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这时就演化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UNCTAD认为实施某项绿色贸易措施的国家数量如果不超过5个,就存在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此来判断绿色贸易措施的目的究竟是为设置贸易保护壁垒还是真正的环境预警手段。但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共同经济政策的欧盟在实施绿色贸易措施时就会完全被排除在“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名单之外。因此,对某项产品,如果只有欧盟采取某项绿色贸易措施,则就要对其政策动机产生怀疑。

  在关税税率持续下降和非关税壁垒逐步规范的情况下,绿色贸易措施凭借其合法性、隐蔽性、扩散性,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游戏规则。

  绿色贸易措施实施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资源、环境与健康,是生态文明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上有多个协定对环境与贸易问题作了规定,同时,许多国家国内立法中也有多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统计,总共有115项对国际贸易有潜在影响的绿色贸易措施,其中43项措施已经被各进口国实际采用。WTO也允许以健康保护和动植物检疫的名义来设置一系列标准,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检验手段来设置技术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协定)、《关于服务贸易与环境的协定》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做了规定。

  绿色贸易措施不仅对出口国进行限制,也对本国的产品、投资及服务进行了严格限制,表面上一视同仁。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环保行动起步晚,环保技术落后,产品环保标准低,所以同样的环保要求,在发达国家间并不形成壁垒,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则构成壁垒。

  绿色贸易措施本质上是积极的,然而诸多绿色贸易措施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为了使本国市场免受进口商品冲击,却也披着保护生态环境或人类健康或动植物安全的外衣,这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中最为常见。

  由于制定绿色贸易措施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是以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源技术条件和国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为主要制定依据,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对不同国家的产品规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往往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成为牺牲品。

  绿色贸易措施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扩散性或示范效应,即一国实施马上会引起他国的纷纷效仿,由一个设限国迅速扩展成多个,给出口国带来沉重的打击。例如在2002年,欧盟禁止进口中国蜂蜜的禁令,引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连锁反应,相继也对我国的蜂产品进口采取绿色贸易措施。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贸易措施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在更广范围、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贸易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我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面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设置不合理绿色贸易措施,可根据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质疑与抗争。我国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到贸易与环境有关标准的制定与磋商,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TBT协定的“标准协调”原则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要求国际化标准机构制定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标准,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积极参与环境有关各种条约和标准的修订,从而约束发达国家出于各种目的的不合常理的贸易限制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使国际贸易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在国际社会日益加强绿色贸易立法的趋势下,我国应加快环境与贸易方面立法的步伐,尽快与国际接轨。为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该抓紧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一些重要的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ISO9000、ISO14000、SA8000等国际标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为世界各国在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下平等竞争提供了条件,获得了这类国际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要大力推广相关国际标准在我国的使用。对环境法律的严格执行,既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可以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硬性,通过严格的执法,遏制生产经营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1] 孙龙中,徐松.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8,2

  [2] 童霞,山丽杰,吴林海.基于绿色壁垒导向效应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内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4] 沈光明,于友伟.绿色贸易措施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

  园林景观在整个生态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并且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更显得极为重要。但因园林生态的特点复杂多样[1],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多,大量的病虫害迅速繁殖,致使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虽说施放大量的化学农药能有所控制,但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有效保护园林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轻农药对人类的健康损害。我们应针对园林景观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2],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园林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植物来源的较为繁多,导致园林的病害虫大量繁殖。就当前得知的园林病害虫就有上千种,其不仅危害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引起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施放化学农药来防止害虫,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在七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除草剂来防治害虫,如666在那时曾是最佳的灭虫剂[3]。但后来经研究显示,这种灭虫剂若有不慎进入,将导致中毒,甚至借助食物链的传播,通过母体传播胎儿,影响后代的生存发展。此外,为保护园林植物而施放大量的化学农药,既污染了植物的生长土壤,也污染了空气与水源。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源已发生严重污染。如云南省因施放的农药过多,导致多个湖泊的水质受到污染,各种生物种群逐渐消亡,进而致使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体系严重失衡。由此可见,为确保园林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我们应适当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园林植物能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4]。但因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以很好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还能很好净化空气中的HF,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对植物喷洒农药,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起效快,作用强,应用普遍。因而,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过分使用化学农药,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学农药非常必要。首先,针对城市人口众多,园林植物群类多样,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农药,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延长农药的药性,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以减少天敌的死亡,减少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5],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并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的污染物。另外,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博鱼·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入口。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就必须尽早发现与分析园林景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园林生态中的各种植物来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同时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环境的污染,防止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多破坏。

  [1]李国辉.浅谈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310.

  [2]张淑范.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97.

  [3]杨艳红,李卫国.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03):72-89.

Copyright © 2002-2024 博鱼综合体育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9026905号-1